碳知識+

永續行動,由我們開始!

邁向綠色建築的永續未來,從理念到設計的實踐要素:場館節能減碳新趨勢(二)

什麼是綠色建築?

綠色建築是一種以環境永續為目標,致力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並改善使用者生活品質的建築設計概念。其核心精神是透過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衝擊,同時確保建築空間的健康性與舒適性。根據臺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的定義,綠建築是指「消耗最少地球能源及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與減廢的建築物」。

與傳統建築相比,綠建築在能源、水資源管理與廢棄物處理等方面展現出更高效的永續表現。根據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研究,經過綠建築認證的建築平均可節省 30–50% 的能源,減少約 35% 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約 40% 的用水量,並減少高達 70% 的固體廢棄物。這代表綠建築能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資源消耗。

此外,綠建築亦重視室內環境品質,常採用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Low-VOC)建材,以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減少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相較之下,傳統建築多著重於建造成本與功能外觀,較少納入能源效率與環境負荷的長期考量,導致整體營運成本較高,碳排放與污染風險也隨之增加。綠建築透過一系列的設計與材料策略,兼顧環境友善與使用者福祉,是邁向淨零建築的重要路徑。

場館為什麼需要邁向綠色建築?

大型場館如展覽中心、體育館與會議中心,因其空間寬敞、活動頻繁且人流密集,普遍具有高能耗與高碳排的特性。將這類場館升級為綠色建築,不僅有助於降低營運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也能強化場館的永續競爭力與形象。透過導入高效節能設計與管理機制,場館可顯著減少照明與空調所需電力,進而有效降低營運成本,同時提升環境友善指標。

根據統計資料,建築物的能源使用主要集中於照明、空調與通風等系統,對場館整體耗能與營運成本影響甚鉅。綠色建築可透過建築設計優化與設備汰換升級,達到能源效率提升的目的。例如導入 LED 節能照明、變頻空調與智慧控制系統等措施,不僅可節省電費支出,亦可同步減少碳排放量。整體而言,綠色場館平均可較傳統場館節省逾三成能源,對減碳目標貢獻甚鉅。

在建築設計階段,若能善用建築模擬工具分析日照路徑並優化建築朝向與遮陽設施,可有效降低夏季熱負荷,減少冷氣依賴。同時採用高效隔熱材料與雙層低輻射玻璃等建材,亦可強化保溫效果,減少能源流失。此外,安裝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依據即時人流與使用情境自動調節空調與照明,有助於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能耗。例如,部分已導入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場館,能源效率提升達 30%,幾年內即可回收初期投資。

綠色場館的效益不僅止於環境層面,更延伸至市場競爭與營收表現。根據 GBCA(澳洲綠建築委員會)針對會展產業的調查,超過 56% 的會議活動主辦單位在選擇場地時,會考量其環保作為,另有 15% 表示未來將納入此一評估因素。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加關注綠色會議的實踐。因此,具備綠建築認證或落實節能減碳措施的場館,在市場競爭中具備更高吸引力,能吸引大型活動與展會進駐,創造實質租金收益與品牌價值。

綠色建築的設計與施工要素

打造一座真正具永續性的綠色建築,需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全方位導入節能、減碳與資源循環理念。從建材選擇、空間規劃,到水電系統設計與智慧技術應用,每個環節皆需精心規劃。以下列舉幾項核心要素,說明其在場館建築中的應用重點:

選用節能建材

綠建材應具備高效能、低碳足跡與健康無毒的特性。例如高效能隔熱材料可降低冷熱能量流失,減輕空調負擔;Low-E低輻射玻璃能有效阻隔紅外線熱輻射,提升夏季降溫效率,同時兼顧自然採光。據研究,良好的外殼設計可使冷房負荷降低 20–30%。此外,優先選擇可回收、再利用或在地取得的建材(如再生鋼材、再生混凝土、竹木等),不僅能減少製程碳排,也有助於降低施工廢棄物產生。

綠色建築所使用的建材也是一種講究!

資料來源:elements.envato.com授權
圖1:綠建材應具備高效能、低碳足跡與健康無毒的特性

善用自然採光與通風

合理的自然採光設計能減少白天對人工照明的依賴。例如透過設置天窗、高窗或中庭引入日光,搭配反射材與導光裝置提高室內照度,同時避免眩光與過熱現象。自然通風方面,可運用空氣熱浮力原理與風壓差設計通風路徑,減少機械通風的需求。這些被動式設計手法不僅節能,也能提升使用者的舒適體驗。

導入雨水回收與中水系統

場館可利用屋頂或陽台收集雨水,經過過濾儲存後,用於景觀灌溉、沖廁或冷卻系統補水。這類系統尤其適合屋頂面積大的展演場館,有助於減少自來水依賴,降低市政供水壓力。

整合智慧建築技術

隨著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技術成熟,智慧系統已成為綠建築的重要驅動力。常見應用包括:

  1. 智能空調與感測系統:依據人流與溫濕度自動調節運轉模式。
  2. 遠端設備監控與維運:即時監測設備狀態,提前預警異常,降低維護成本。
  3. 智慧電網整合:將建築與外部電網連結,於離峰時段供電回饋,提升整體能源效率。

上述設計不僅提升場館營運效率,也可作為教育展示的一環,讓訪客實地了解永續建築的技術應用,進一步推廣綠色意識。

邁向綠色建築的挑戰與解決方案

儘管推動綠色建築對環境與經濟具正面效益,但在實務推動上仍面臨若干挑戰,包括初期投資成本較高、技術門檻、資源取得困難等問題。尤其對於空間龐大、系統複雜的場館類型建築而言,導入永續設計更需周全規劃與資源配置。

首先,許多業主擔心綠建築需投入昂貴設備與新式建材,導致總體造價上升。然而根據國際成本管理顧問公司發表的研究報告《Revisiting the Cost of Green》,顯示經過妥善規劃與專業團隊執行,綠色建築並不一定比傳統建築貴,甚至可在既定預算內完成。同時,由於綠建築能大幅降低後續能源與水資源支出,整體投資回收期亦相對縮短。

再者,部分場館在升級為綠建築時會面臨技術導入與操作維護的學習曲線。此時可藉由委託具經驗的設計與工程團隊,並搭配專業顧問諮詢服務,降低轉型風險。此外,部分系統如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或水資源回收設備已具高度模組化設計,導入與維護門檻逐漸降低。

各國政府亦透過政策誘因推動綠建築發展,例如提供稅賦減免、容積獎勵、低息貸款或補助計畫,協助業主分擔初期成本壓力。這些獎勵措施不僅提升綠建築的財務可行性,也成為城市永續發展政策的重要工具。

總體而言,雖然轉型綠色場館需面對初期挑戰,但透過政策配套、技術支援與財務規劃,仍可實現永續轉型目標,並在節能減碳、經濟效益與品牌形象三方面獲得長遠回報。

綜合而言,綠色建築不僅體現在技術與材料的創新上,更是一種整合設計思維、資源效率與使用者健康的永續策略。特別是在大型公共場域如會展與體育場館中,導入綠色設計不僅能改善營運效能,也能回應社會對永續的期待。下篇將進一步探討導入綠色建築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並帶領了解國際認證制度與成功案例,勾勒未來展館永續發展的藍圖。

封面圖片來源:elements.envato.com授權

推薦閱讀

scrollTop